《最美的青春》创作集体深入塞罕坝,以塞罕坝精神创作拍摄《最美的青春》,为塞罕坝英雄树碑立传、传神写照,也为当今文艺界树立了一个榜样
如果说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革命年代中华有志青年的青春之歌,那么,近日央视一套播出的36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便堪称共和国建设年代中华有为青年的青春之歌。这部根据共和国半个多世纪来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实现绿色奇迹而创作的电视剧,以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精心塑造出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努力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把塞罕坝精神成功地审美化、艺术化,是一部难得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这是文艺界认真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
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三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来变荒丘沙海为一望无涯的绿色世界,是天人合一的生动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史诗般实践。讲好塞罕坝人创造奇迹的生动故事,写好塞罕坝精神的英雄史诗,既须有审美创造的非凡能力,也须有驾驭发现这一史诗般实践历史哲学意蕴的宏志。《最美的青春》创作团队,以一流审美水准表现塞罕坝重大题材,讴歌塞罕坝精神,彰显“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以助推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的雄心。
杰出的美学品位
《最美的青春》显示出杰出的美学品位。首先,作品以其独特艺术魅力,聚焦创造绿色奇迹的塞罕坝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历程,以人带事,让人物命运牵着建场造林事件走,因而一环扣一环地紧紧吸引观众目光。电视剧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归根结底是人学。写好人物独特命运、刻画好人物个性色彩,是电视剧讲好故事的关键。在沙丘荒漠上植树造林,荧屏艺术再现要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就必须塑造好植树造林的人物形象。请看,最早返坝的大学毕业生冯程,三年后响应党的号召上坝的大学毕业生覃雪梅、隋志超、沈梦茵、孟月、张曼玲等,以及先遣队赵天山、那大全、魏富贵、张福林等人物形象,性格各具特色,语言各显风采,栩栩如生,跃然荧屏。最美的青春,最美的精神,最美的灵魂,其间离不开最美的爱情。冯程与覃雪梅、赵天山与张曼玲、隋志超与沈梦茵、魏富贵与孟月、那大全与季秀荣……这一对对人世间最美的爱情,蕴含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最纯洁、最真挚、最高尚的爱情观,绽放出理想之美、信仰之美、人性之美。
其次,作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遵循严谨的纪实美学原则,真实再现塞罕坝艰苦创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靠精巧情节环环相扣、精彩细节连连不断增强艺术魅力。几番科学育苗和植树并未作为最直接描写对象,而决定着科学育苗和植树成败的人物的青春故事,倒成为艺术结构和叙事逻辑的主要载体,由此可通过细节刻画寻踪人物心灵轨迹。冯程与覃雪梅纯洁高尚爱情的萌生发展,覃雪梅对武延生的“被恋爱”到转而真诚追求冯程,其间过目难忘、感人至深的细节几乎集集皆有;赵天山与张曼玲那一波三折、终成眷属的爱情细节,多么催人泪下。沈梦茵结婚十年才怀上孕却为尽职尽责,不幸牺牲在风雪路上……这类强情节设计撼人心扉。
再次,作品传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中华美学风范。一是注重托物言志,寓理于情。那株历经风雪、傲然独立的“功勋树”,那条与先遣队生死与共的“小六子”狗,那巾帼女将千针万线亲手织成的围脖,那漫天飘飞的大雪和一望无涯的沙丘……一物一景都寄托着塞罕坝人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赤子深情,蕴含着塞罕坝人誓创人间绿色奇迹的雄心壮志!二是注重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全剧36集,完整描写三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薪火相传的奋斗历程,折射出风云变幻的时代轨迹,叙事简洁明快,呈现真实适度,集首有呼应,集中起高潮,集末留悬念,一扫时下某些电视剧注水冗长之风和油滑脂粉气。诗人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能够精准概括塞罕坝人可贵的家国情怀。三是注重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观罢全剧,思绪万千。从寸草不生、漫天飞沙的荒漠到绿色连天、郁郁葱葱的森林,从活跃于我们脑海的赵天山、老刘头到冯程、覃雪梅、隋志超、魏富贵、那大全、沈梦茵、张曼玲、孟月、季秀荣、张福林以及李铁牛、吴改花等形象,个个形神兼备,共同营造出塞罕坝精神的深远意境。
丰富的历史意蕴
《最美的青春》历史内蕴是深刻丰富的。习近平同志近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在一部作品中深刻而精准地反映共和国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必须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予以艺术表现。《最美的青春》在这方面展现的文化自信和坚守的唯物史观值得称道。
其一,坚持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回避育种植树造林遇到的矛盾斗争和艰难险阻,坚信塞罕坝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创造绿色奇迹的理想信仰和雄心壮志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这就在创作思维上与那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划清界限,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全面辩证、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地科学分析历史,从而力求在艺术上真实再现历史,使人物精神世界和灵魂嬗变得到相当精准的审美表达和艺术呈现。
其二,坚持理想信仰、浪漫情怀,并将其作为塞罕坝人创造绿色奇迹的精神支柱予以真实感人的审美表达与艺术呈现。《最美的青春》可谓生气灌注,这生气便是塞罕坝人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赤子情怀,是他们矢志不渝的理想信仰。写出这生气,就写出了创造绿色奇迹的历史的本质真实。以冯程形象为例,他热爱党,申请入党,但由于当时“左”的干扰没有被批准,他丝毫没有气馁,队友们宣誓之时他也在屋外庄严宣誓,并告诫自己:“从今天起,虽然我尚未在组织上入党,但思想上已入党了!”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令人动容。
其三,坚持以唯物史观塑造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人物形象。仍以冯程为例,尽管他是创造绿色奇迹的头号英雄,编剧郭靖宇却颇含深意地专写在他年迈进城住疗养院几年后,发现新闻上报道塞罕坝绿化面积已达85%,仅凭以往经验怒斥“这是吹牛,这不可能!”这一笔说明一旦脱离实践就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当返回塞罕坝,他亲眼目睹后代们通过科学攻关把原来无法植树的“死地”变活了,于是当即认错赔礼。这不仅没有损害冯程这一英雄形象,反而妙笔生花,使这一英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全面,更加感人。
习近平同志谆谆告诫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最美的青春》创作集体深入塞罕坝,以塞罕坝精神创作拍摄《最美的青春》,为塞罕坝英雄树碑立传、传神写照,也为当今文艺界树立了一个榜样。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31日 24 版)
关键词: